折叠机器人3秒折好“白大褂”最安全的股票配资
广州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轩慧)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龙苑路有一栋外形如同白色方盒子的建筑,里面隐藏着一台每小时可折1200件衣物的折叠机器人,不仅能折叠衣物,还能整齐码堆。这台机器人服务的对象,不是普通衣物,而是“白大褂”。
这栋楼高5层的白色方盒是深圳市医疗卫生专业服务中心(以下简称“专服中心”)的医用织物洗涤中心,投用至今刚好一年。记者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获悉,每天小到手术台垫巾、新生儿襁褓,大到床单被褥,全市超过6成的医用织物都在这里“焕然一新”后再返岗,专服中心的洗消日处理能力达60吨。
据介绍,白色方盒好比一座智能化、自动化的洗消工厂,当一件沾染污渍的医用织物进入后,便开启了一场蜕变之旅。医用织物洗好烘干后,会经过展平、熨烫,确保没有一丝褶皱后,才能进入折叠区。在传统工厂里,折叠织物是人力最密集的区域,“一位熟练的工人,按照规范操作,每小时可以叠200件织物。”专服中心主任韩艳红说,折叠机器人一小时就能叠1200件,大约3秒一件。
“一个更比六个强”的折叠机器人长什么样?它有两只长长的“手臂”,其实是传送带,挂在衣架上的衣物从这里水平式送进机器内部。机器会不断吹气,并在辅助板的帮助下,实现连续的衣袖折叠,整个过程快到几乎看不清。
技术人员介绍,机器人内部采用了多种复杂的传感器,并配套识别软件、机器学习技术、机械臂技术。传感器通过扫描衣物布料后得到相应的图像,系统软件会在这些图形中进行色块分析和定位,分析结果可以确定衣物的材质、形状等大量的信息,机械臂会根据这些信息将衣物进行不同方式的折叠。
之后,工作人员会先检查衣物有没有破损,少了扣子的也会被缝补师傅仔细钉上。然后是洁净度、pH值、细菌菌落数检测,再由专车“护送”回医疗机构重新上岗。
“黑科技”不仅在白色方盒内,还延伸到了医疗机构。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,专服中心利用射频识别和物联网技术,为医院建立了智能织物管理系统,让每件“白大褂”都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可视化、可追溯管理。“安装了这套系统后,科室织物申请量逐年减少10%。”港大深圳医院行政及保障事务部后勤科黄馨莹表示,该院每日有93个科室的十几类衣物要洗涤,日均1万件,光是清点就需要大量人手,“现在人手节约了30%,还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”。
不仅消耗减少、人手减少,更重要的是为后勤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。比如,某个科室织物清洗量特别大,那么后勤管理人员就会分析科室的具体数据,是不是多耐药患者增多了,还是规培生增多了。
“最终,系统可实现回收、发放、更换的自助模式,支持远程监控,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。”专服中心客服负责人表示,目前,除了港大深圳医院外,中山七院、深圳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也都开展了织物信息化定制服务。
清洗机器人为配电房“带电洗澡”
广州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蒋偲)日前,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村二区的10千伏配电房内,一台搭载着机械手的智能带电清洗机器人灵活调整喷头角度,通过非接触式喷射技术对运行中的配电房设备实施精准清洗。记者了解到,这是深圳市首个由带电清洗机器人完成的配电房清洗任务。
据介绍,配电网设备由于积尘会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并加剧设备振动产生噪声,为增强设备运行稳定性,需要对其定期清理。以往传统停电清洗的方式在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后,需要由运维人员依次完成应急发电车无感接入,现场停电、清洗,恢复供电等环节。“使用带电清洗机器人后,清洗作业无需停电,仅需提前批复带电作业申请即可在指定时间段开展工作。”龙华供电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运维人员无需近距离接触高压设备持绝缘喷枪清洗,在规避传统清洗作业安全风险的同时,单次作业效率可提升40%。
记者现场看到,该带电清洗机器人内部配备了绝缘清洁剂储存容器,运维人员借助智能控制系统,远程控制机器人的移动并对机械手臂进行操作。作业时,机器人可实现清洗喷头平台垂直2米升降、上下90度调整、左右360度无死角旋转,运维人员通过智能控制即可精准锁定变压器高低压套管、接线柱等设备关键部位,对设备实施精准清洗。
“本次作业以‘零风险、零感知’的运维新模式最安全的股票配资,为城市电网智能化运维探索出了新的技术路径。后续还将全面推广应用,提升配网运维能力,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。”龙华供电局总经理邹阳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