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炒股配资开户_在线炒股配资开户_证券配资平台-中国期货配资网 中国产品如何从 0 到 1 搭海外品牌?| 对话国际品牌操盘手 Eric
免费炒股配资开户
你的位置:免费炒股配资开户_在线炒股配资开户_证券配资平台 > 免费炒股配资开户 > 中国期货配资网 中国产品如何从 0 到 1 搭海外品牌?| 对话国际品牌操盘手 Eric
中国期货配资网 中国产品如何从 0 到 1 搭海外品牌?| 对话国际品牌操盘手 Eric
发布日期:2025-01-09 20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26

中国期货配资网 中国产品如何从 0 到 1 搭海外品牌?| 对话国际品牌操盘手 Eric
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2128.91万元,占总成交额12.4%中国期货配资网,游资资金净流出1613.44万元,占总成交额9.4%,散户资金净流出515.47万元,占总成交额3.0%。

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,主力资金净流入4.48亿元,占总成交额12.68%,游资资金净流出2.2亿元,占总成交额6.22%,散户资金净流出2.28亿元,占总成交额6.46%。

整理丨刘倩

中国产品出海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:从卷低价卷规格,到建品牌、讲故事。泡泡玛特希望在全球讲的是 IP 界的唱片公司的故事;名创优品希望借助每个大火的 IP,让自己的产品提供更多功用性之外的价值;喜茶则继续用联名,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力。

以往中国商品靠精益生产、快速周转,赚的是薄利多销的钱,今天新一代工厂管理者接手后,他们希望能从头搭建品牌故事、建立品牌影响力,利润空间更高、更具品牌忠诚度的海外市场就是他们心中的应许之地。但如何在海外从 0 到 1 搭建起一个品牌 ?

我们请来了一位国际日化集团的社交电商负责人 Eric,这一集团下不少化妆品品牌女生们都耳熟能详, Eric 过去 10 年都在集团内负责整个亚太区域的电商业务,做过运营、投放、数据分析 Eric 很清楚一个品牌如何从头搭建、长大。过去一年,他开始转向出海,负责东南亚、日本、美国三个市场的 TikTok 电商渠道,中间踩了不少坑,也积累了不少经验。

以下是《晚点》和国际品牌操盘手 Eric 的对话。

Q:首先想请 Eric 讲讲,在东南亚如何从 0 到 1 搭建一个海外品牌?

Eric:我认为,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做产品,特别是对于供应链上的 “厂二代” 的同学们来说,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情。大家或许都有同感,产品如果没有创新或者说没有踩到新的风口上面的话,就会越来越往下 “卷” 价格,“卷” 到成本上面去。因为有像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出现,会让大家无限制的往里面 “卷”。

就东南亚或者整个海外市场而言,我们的产品确实存在大幅溢价的可能性。这种溢价是否源自品牌溢价,答案多种多样。但在我看来,品牌的溢价一定是更长期的。以今年夏天北美亚马逊上的制冰机生意为例,该品类此前在美国从未畅销过,当这个产品在北美一路畅销起来之后,就会有溢价,先进去的人能拿到最大利润,但随着竞争加剧,溢价空间逐渐缩小,但拥有品牌这个 “护身符” 能更长久地维持溢价。

出海品牌中,华为、小米这样的先驱者表现出色。在消费品领域中,东南亚美妆有 Skintific,个护品类也有像 Metoo 这样的中国品牌。尽管这些品牌尚未完全立住,但与纯白牌相比,它们拥有足够的溢价空间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认为首要任务是精心打磨产品,这始终是品牌建设的第一步。因为无论品牌如何向下映射,最终抵达消费者层面时,产品本身才是核心——你的产品具备哪些独特卖点、能讲什么的故事,这些至关重要。

完成了产品的打磨之后,接下来的关键便是思考如何在当今市场中将品牌故事立住。我观察到几种较为常见的套路和操作,首先是创始人故事,比如伊菲丹这个品牌,这位法国创始人娶了一位日本妻子,为妻子量身打造了这个品牌——伊菲丹。创始人往往是品牌故事中一个易于切入的点,因为他们有经历、有沉淀,哪怕品牌刚刚成立不久,创始人背后的故事也能为品牌增添更多的色彩;

第二种是成分故事——通过成分的故事讲起源。比如说你这个产品来源于哪里?这个成分代表的是什么?我认为关键在于要将自己的品牌落在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点上,然后借助媒体的传播,以及和整个内容的蓬勃的发展和叠加的厚度,使你的品牌能够完全立住。一旦品牌确立,便能产生相应的溢价,而这种品牌力量也必然能映射到新的产品线上。比如很多国内新锐的美妆品牌,往往起步于一款洁面产品。在洁面产品的逐步发展过程中,它有了自己的品牌故事。随着品牌的发展壮大,不仅限于洁面,它们开始推出面霜,继而又延伸至精华等其他产品线,逐步完善并丰富起来。

因此,我认为打造品牌的方式多种多样,关键在于三点:耐心、思考与资金投入。这三者共同作用,能使品牌逐渐丰厚起来,从研发到投放,再到整体运营和产品本身等各个层面与维度,都需要不断提升与完善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Q:东南亚由多个国家组成,每个国家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。由于这些市场分散且每个国家都拥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,所以在东南亚市场,产品本地化、品牌本地化尤为复杂,它不像中国是个统一的大市场。很多中国的美妆创始人,他们去到东南亚考察了一圈之后认为,与其费劲做这么多小的市场,不如更加专注于国内没有渗透到的区域跟价位带。

品牌出海有一个大的前提需要明确:它并非一个通过短期广告投放或流量引入就能迅速见效的事情,比如迅速签约本地代言人就能立即实现溢价。相反,品牌出海往往不会迅速带来高回报,甚至其投资回报率(ROI)可能远低于在国内市场的投入。企业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亏损,容忍看似缓慢和低效的过程,这是搭建海外品牌必经的阶段。

Eric:我首先非常理解国内那些大品牌,特别是美妆品牌的创始人和操盘手。东南亚的单个市场规模相对较小,拿印尼来说,尽管它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国,但其整体市场规模仍有限,更不用说泰国等其他国家了。做生意,无非就是在增量和存量之间寻求高效率,中国作为一个非常大的市场,在中国做生意的效率肯定是高的,以电商渗透率为例,东南亚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一个能像中国这样,达到大概 1/3 的这样一个状态。

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电子支付的背书能力以及物流体系。中国的物流园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,无论是通水、通电、信息网络还是交通便利性,都达到了极高的标准,一出园区就可以上高速。我曾看过一篇报道,大致内容是全球范围内,卡车行驶速度最快的是美国,其次是中国,而东南亚国家的效率可能仅为中国的 40%-50%,这无疑增加了在这些地区开展业务的难度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这并不代表在这些地区就没有商机。以 Skintific 品牌为例,它在东南亚市场的表现就很亮眼——宣称线上线下综合 GMV 已达到 15 亿-20 亿。

如今,众多品牌纷纷瞄准出海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有很明显的下行的趋势,下行一定会有底,随着下行越来越剧烈,政府必将出台更为有力的政策予以应对。经济下行掉下来的那批人,不一定是经济反弹时候再能弹回去的那部分人,可能是一些新成长起来的品牌、是抓到新机会的人。我觉得,当发生变化的时候,经过权衡利弊,我们应当选择往新的机会走,找一个相对确定性更高的路径前行,总有拿到新机会的可能性。

Q:你们在东南亚做了一年 TikTok 电商,这一年做下来你踩了哪些坑?

Eric:其实我觉得自己在东南亚并没有踩太多坑。

想避免踩坑,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。举个例子:中国地域辽阔,对于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工的年轻人而言,一旦离开,再返回的成本相当高。而在印尼,开斋节过后,你会发现许多人会选择辞职,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赚够了钱,不愿再过度劳累或继续打工,你刚刚花了一年时间培养出来的员工突然间离职,在东南亚会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坑,所以需要找到那些已经趟过这些坑、了解当地市场的合作伙伴,这一点至关重要。

Q:合适的合作伙伴怎么找到呢?

Eric:首先不要轻易认为靠关系网找人不体面。在海外真正可靠的是关系网中的合适人选,我觉得中国人在海外的优势在于当地已经有了华人圈子,并且他们懂得如何做好这盘生意,所以不要轻易放弃这层关系;其次要持续保持好奇心,探索各种机会。服务商能力参差不齐,同一服务商在不同市场表现也不同。所以不要局限于某一家,要多做比较,找到最佳合作点;最后一点,以专业能力审视不同人身上的优缺点,助其弥补短板、发挥长处。除了将他们当做合作伙伴外,也要把他们当做战略性伙伴,共同进步,他们告诉你更多当地的消费者的认知,你告诉他们如何做好这个平台,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。

Q:除了找合作伙伴难,做 TikTok 这一年还有哪些经验可分享?比如怎么去顺应平台变化的规则、是否该在本地建团队,这些有什么建议吗?

Eric:我建议反向思考:如果你是 TikTok,你希望商家怎么做?而不是单向的从商家角度去思考。

总站在商家角度,就永远是那个适应规则的人。换位思考,从 TikTok 角度看,才有新视角。要熟练掌握一个平台的规则,首先要深入理解该平台的核心诉求,无论是对平台、客户还是个人,这个逻辑都是一致的。我认为关键在于回归基本点:平台一方面期望有更加丰富的商品供应,另一方面则追求更多的费用和利润。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出发,准确把握平台的痛点,那一定能开辟出一片新天地。

Q:东南亚几个电商渠道——Lazada、Shopee 和 TikTok 中,应如何分配预算?哪个渠道应成为重点?针对每个渠道,应采取何种策略以实现快速增长?

Eric:我觉得,虽然 Lazada、Shopee 和 TikTok 都属电商平台,但 TikTok 的本质区别在于它能通过 5A 模型或 AIPL 逻辑提升用户兴趣和意向,因此投入更大,以及单一看渠道它一定不挣钱。但 TikTok 成功后,将产生显著的 “光环效应”,让 Shopee 和 Lazada 能够把这部分做起来。Shopee 与 TikTok 竞争激烈,TikTok 支持商家自播和找达人,Shopee 则投入更多资金跟进。平台竞争时,商家有机会获得双方补贴和机遇,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。

我认为生意中有大投入和小投入之分。分销类属于小投入,而像 TikTok 这样需重点投入、建品牌的过程则是大投入。大投入一定得做,同时为提升利润一定也得把分销做起来。理解 Shopee、Lazada 这样的客户,同时切进它的旗舰店和 C 店的布局,可以帮助你通过 TikTok 的光环效应平衡整体利润。接下来,在 TikTok 的广告投放中,可以逐步提升广告效率。在这一环节中,我们再次回到之前讨论的点:第一,你对于消费者的认知到什么样的情况,你对于这个市场是不是有理解?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抓到消费者有更多的互动率,从而带来更多的免费点击和免费的流量?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,基于消费者,产品、转化这些部分的话是不是可以做起来?广告效率是否能通过优化内容、产品定价及优惠策略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,进而使 TikTok 成为更加盈利的生意平台?这都是一步一步要做的。

但总的来说,只有先跑起来、先试错,你的营销策略才能不断进化与迭代。

Q:在东南亚的这几个渠道中,你们在 TikTok 上投入精力较多,你认为在东南亚运营 TikTok 与在国内相比,你们做的一些本土化的改进或者说适应本地市场的一些调整,有哪些你觉得是比较明显有差异的?

Eric:从方法论上面来讲没有什么差异。但是挑战在于,海外的 TikTok 系统尚未完全建立。相较于国内,我们拥有云图和完善的抖店商家中心,数据维度清晰明了。但在海外,尽管 TikTok 已经 “镜像” 了很多工具,但其效果却相对一般,仍存在许多待完善之处,包括 5A 概念(A1 是了解、A2 是吸引、A3 是种草、 A4 是购买、 A5 是复购)也尚未得到全面普及。

另一个问题在于,当地的达人生态极不健全,尚未形成一个发展完善的达人环境和状态。在国内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头部达人,到各层次达人的递进和层次。然而,在海外,除了泰国之外,印尼、越南等国家的达人整体产能和各方面能力都相对有限。在国内大促时,我们常先锁定头部达人,再逐步考虑中小达人。但海外则更像是一个开放覆盖计划,从 KOL 角度看,腰部达人效率往往更高,因头部达人费用贵且产能不确定,而腰部达人费用适中且确定性强,效率相对较好。

Q:5A 的这个模型部分,你指的是对于商家来说还没有搭建起来,还是对平台来说?

Eric:平台。因为它还没有工具可以把人群全部都抓取。比如说在国内,我们最为关注的是 A3 人群,他们是我们的核心资产,因为最容易被转化。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数据获取,有着较高的要求。然而在海外,由于信息管制、消费者数据保护等原因,数据抓取变得相对困难。当地系统搭建的不完善,对于像我这样在国内电商领域经验丰富的人来说,是一个较大的挑战。在海外,由于数据获取不易,导致我们在决策时有些像是在盲打,因为做电商就像打游戏一样,只有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状态,通过数据纵览来洞察一切,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。

Q:TikTok 在美国、英国遇到最直接的问题就是,因为头部达人有更明确的变现渠道,如 Ins、YouTube 奖励和品牌广告合作,不愿长时间直播挣佣金。腰部达人因变现效率低,更愿意参与直播。

Eric:东南亚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。我觉得东南亚不太可能出现超级主播,可能我有失偏颇,但就我而言,我认为这跟当地人的文化和性格特征有很强的关系。此外,内容生产是需要氛围和生态的支撑的,在这方面 YouTube 和 Ins 等平台已经走在了前列。相比之下,TikTok 在扶持达人方面,尤其是在电商领域,主要靠配券提销量,假设达人靠佣金盈利。但现在,海外达人如北美、东南亚的许多人都在做自有品牌,讲自己的故事,因为自有品牌的毛利远高于佣金。看多场东南亚达人直播,你会发现他们的专业度和逼单技巧都有待提升,TikTok 虽然努力吸引 YouTube、Ins 达人到其平台直播,但各平台流量规则和用户群体差异大。

Q:你提到海外达人,不仅是欧美,东南亚的也想做自有品牌。国内 MCN 如 “交个朋友” 等也想做品牌。因为中国的资源很现成,工厂能力都很强,为什么这些海外的达人反而走得更先一步呢?

Eric:其实本质上是因为海外的品牌相对还是一个弱竞争的环境,当地的供给不够丰富。不像在中国,在产品力的考量上,中国的要求非常非常高的。过往看产品主要看欧美,现在看中国。以宠物行业为例,猫粮狗粮在北美仍主打膨化粮,但在中国冻干等鲜食已经非常丰富了·。所以说,从中国卷出的产品走向海外,它一定是非常强势的。

Q:那现在日本的电商你大概做了多长时间?你觉得日本的电商市场比较大的挑战在哪里?

Eric:大概八九个月。在实际运营中,我们发现日本市场的节奏相对较慢——他们更新一个商品的详情页面(PDP)可能需要花费两三周的时间。在国内电商环境中,我们可能只需六个小时或更短时间就能完成。

对我来说,日本相较于东南亚等地区其实更难。在日本工作时,你会发现日本人有一个习惯,那就是他们会对非常琐碎的事情投入大量时间。他们热衷于建立一套系统,并拥有一个清晰的 SOP(标准操作流程),然而,对于 SOP 执行后所能产生的具体成果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成果,他们似乎并不那么感兴趣。尽管许多人可能认为日本是一个更为发达、沟通更为顺畅的国家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。与日本人沟通、做生意或做事情时,你会发现他们的效率往往更低。

第一是由于阶级过于固化,第二是在教育层面上所教授的内容也与中国有所不同。他们更注重形而上的知识,而非生存技能。因此,我之前一直强调,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共同工作至关重要,否则仅凭当地招募的同事和团队,将会非常艰难。

Q:品牌要在 TikTok 北美做起来,可能会面哪些挑战?

Eric:在北美,对我而言也是学习过程。我们缺乏厉害的华人供应商,但我认为,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,生长过程都是一致的。首先还是要对于当地的消费者有理解和认知,如西班牙裔、美国本土等人群的特点,以及年轻、中年、老年消费者的差异,要明确人、货、场的定位,再考虑与平台相关的事。

今年,我主要协助美国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美妆品牌推出新产品线,并将 TikTok 作为非常重要的平台,期望它能助力品牌实现更大的突破。内容包括寻找合适的达人,制作优质内容,并逐条审核这些内容的执行细节。我们制作了多种类型的短视频,包括品牌宣传类以及专注于产品本身的短视频,内容涵盖产品包装、成分解析以及与其他品牌相比的优势说明。在创作这些内容时,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,明确哪些内容可以呈现,哪些内容需避免,这都是一个摸索的过程,我觉得北美这个市场的确做得更辛苦一些。

Q:我了解到,其实 TikTok 正尝试将国内供应商、服务商引入北美。国内 MCN 如交个朋友、遥望等也想在北美发展。TikTok 在北美曾尝试建立样品中心,主播集中播,服务商提供指导,降低商家成本,但服务商建立样品中心成本很高。

Eric:美国就是一个成本非常高的地方。我曾与美 ONE 人士交流过,我们谈到在北美要找一个商品运营,其薪资相较于国内可能要高出 7 倍。然而,在达人生态体系还没完全建立的情况下,即便做服务都有可能是亏钱的状态。

我曾听说,遥望已经在西雅图 TikTok 边上租下办公室开展相关业务,这个领域内的多家公司都在做。如果让我看待当前的达人生态,我认为仅仅从其他平台签约达人进行直播,并不能被视为生态完整或成立的核心表现。真正的关键在于平台能否培养出自己的原生达人,我们才能说这个生态完成了从 0 到 1 的构建。而且,这不是简单引入中国服务商或 MCN 就能解决的问题,一定要找到真正懂得抖音和 TikTok 生态的人,需要中国的服务商与当地服务商携手合作,发挥协同效应,带动更多人加入,共同推动这个生态的发展。

在这个过程中,达人本身的努力和品牌的支持都是不可缺少的,因为这是一个生态的构建过程,它不是服务商可以搭建的,一定是平台来搭台,服务商携手品牌和达人一起来 “唱戏”,这样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,促使更多人参与进来。我认为,在北美市场,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时间,才能逐步将这个生态建立起来。

近年来,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全球化浪潮的反向推动等因素的影响,都给 TikTok 在北美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。但总体而言,我对 TikTok 能活下来并且能活得好这件事情没有质疑,只是它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。

Q:对于拥有高质量产品但缺乏影响力的厂二代群体,在海外做 TikTok 这个渠道有什么建议吗?

Eric:我觉得,当大家决定往外走,首先必须要做好 “踩坑” 的预期和准备,一定会 “踩坑”。在心理建设上,无论是可能面临的资金损失,还是招聘到不够理想的员工,这些都是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。

第二点就是打磨自己的 “内功”,然后借助 TikTok 做二次的爆发及催化。商业的基本逻辑并未改变:从产品到品牌,从消费者认知到品牌故事的构建,再到不断往前走的过程。TikTok 作为一个催化剂,可以加速这些环节的实现,但它一定不是基础。我认为,TikTok 的海外拓展与二三十年前欧美超市的全球化进程是不同的。比如,泰森的冷冻肉类产品就是随着沃尔玛的全球化而遍布全球的,进而成长为一个巨型企业;同样许多公司也是跟随 Costco,实现了全球化的扩张,成为大型集团。

但是 TikTok 本质上并不是零售商,所以没有办法以同样的方式带领品牌往外走。当然,我认为 TikTok 在某些领域和品类中一定存在机会,但本质上还是不同。因此,理解 TikTok 这一平台的本质至关重要,无论将它看做催化剂也好,还是作为构建生态的基础舞台也好,它是一个平台。更重要的事情是要练自己的 “内功”,将各方面工作做好,包括从产品到品牌的塑造,从品牌故事到产品研发。

如今,我们看到有大量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热销,如先前提及的 Shein、Temu 等,在海外都是有好的声音和坏的声音,尤其是关于产品质量的问题。因此,做品牌时得更爱惜自己的羽毛,产品的质量和品控非常重要。平台或许能归咎于供应链的问题,但作为品牌,却很难推卸供应链失误的责任。

第三点我认为是 “入海”。我们常常谈论出海,出海是从中国往外走的过程,但不可能永远漂泊在海上,需深入市场。扎根市场需调整办事处、人员、架构,增设生产线、研发,实现规模效益。出海之后一定是入海的过程,因为无论我们如何精心打磨,产品都需要不断迭代,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。所以,这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出海过程,更是一个入海过程。

Q:我们讲了很多出海,但关键在于入海也就是本地化。您在化妆品国际品牌工作多年,最后能否分享下外资进入中国,有什么经验可借鉴?

Eric:我自己看到的东西,首先还是系统的搭建,这包括是否拥有好的财务系统,以及如何妥善处理当地的税务问题。从系统层面来看,有许多细节和内容需要不断打磨,因为只有当所有环节都实现了系统化和数字化,才能在更高层面上拥有更强的掌控力和理解力。

第二点是人才的筛选和组织架构的建立。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是平行双轨制管理模式——供应链、财务、法务、人事等部门既会向当地 CEO 汇报工作,同时也归属于亚太或全球区域的职能领导。所以无论是绩效考核还是年终述职,都需要与这两位上级进行沟通并提交报告,最终决策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决定的。当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并有效执行的话,其基本架构和走向通常不会出现特别大的问题。当然,任何管理方法都可能存在不稳定因素或特例,近年来,各集团在消费品、医药等领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问题,但不可否认,跨国公司拥有至少 50-100 年的经验,无论是通过经销进入市场还是建立贸易办公室,到今天拥有强大团队,他们都积累了丰富经验。

最后一点是对指标和费用的有效掌控。因为你没有钱的话中国期货配资网,你可能就做不了特别出格的事情,资金限制着企业的行为边界。